國產手機專利戰(zhàn) 攘外必先安內?
(口碑家電網-2014-11-28)
真是晴天霹靂,一早的新聞居然是中興華為向酷派小米發(fā)出侵權律師函!在國外專利巨頭虎視中國手機市場的局勢下,竟然是中國公司打響了專利戰(zhàn)的第一槍。
從后續(xù)的消息看,小米、OPPO否認收到律師函,而華為表示“目前沒有向國內手機廠商發(fā)律師函”,中興則含糊地表示“尊重有利于終端產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知識產權保護行動”。
專利訴訟是一項門檻很高的訴訟業(yè)務,涉及到技術、法律、證據提取、賠償計算等眾多細致繁瑣的工作。從2007年起,當手機公司在歐美日韓等國提起 多項數額巨大、影響深遠的專利訴訟時,中國市場上卻一直風平浪靜。這一方面反映了國內專利訴訟的業(yè)務復雜,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專利侵權訴訟的賠償額度不高, 不足以調起專利巨頭的胃口。
今年以來,中國專利訴訟的客觀條件已經逐漸具備了:政府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了知識產權、專利的重要意義;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也在北京、上海、廣東陸續(xù)的籌建和設立;專家和媒體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關注,使“專利”這個小眾的話題得到了廣泛地討論。
專利戰(zhàn)即將發(fā)生的傳言一直籠罩著中國手機市場,主要廠商的“備戰(zhàn)”行為也能印證這種傳言不虛:2014年10月底,聯想公司以29.1億美元的價 格,從谷歌手中買下2000件原摩托羅拉的專利,同時獲得了另外20000件專利的實施許可;11月初,小米公司則斥資1.03億人民幣從大唐電信購買了 芯片的專利授權。此外,小米公司還經營著專利運營公司“智谷睿拓”,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,致力于信息領域的投資。
1995年至今,中興、華為獲得的發(fā)明專利授權分別達到15189件、24216件,主要集中在數字信息傳輸、線路選擇、通信網絡、多路復用技術 等通信技術方面,這些專利的積累主要得益于兩家公司的網絡設備主業(yè),而在偏向用戶端的應用技術、即“電數字數據處理”方面,兩家公司的專利都僅占其發(fā)明總 授權量的7%。
但是,智能手機并不是實現簡單的通訊功能,還涉及到操作系統(tǒng)、應用程序、觸控技術、人機交互、感應識別、電源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術,這些技術主要分 布在“電數字數據處理(G06F)”領域。在這些方面,IBM、微軟、索尼、三星等國外公司不僅擁有的專利數量更多,而且申請時間也更早,成為國內手機廠 商的共同威脅。
然而,專利訴訟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。從政府對專利訴訟的容忍程度、到社會和市場的輿論反映,從法院審理的適用標準、到訴訟程序的具體操作,從律師/代理人團隊的專業(yè)能力、到搜證質證的難度估計,還存在太多不確定的因素。
目前的傳言只是在“律師函”的級別,律師函通常只是謀求談判的一個引子。對于在專利儲備上處于劣勢的國內手機廠商來說,抱團取暖、一致對外是最好的選擇。但是,國內手機廠商的產品都集中在25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,這種刺刀見紅的競爭關系勢必會阻礙“中華酷米聯”結盟。
如果中興華為發(fā)起專利訴訟,則會給中國的專利戰(zhàn)趟出一條血路來,外國公司的大刀很快就會砍向他們的腦袋。倘若國內公司選擇結盟,相同的競爭模式也會必將使得這種盟約在利益面前顯得脆弱不堪、而且注定不長久。國外廠商高舉在空中的專利之劍,怕是早晚要落下來的。